个人简介:李祥超,男,1969.11、博士、研究生导师、高级实验师、副教授,一直从事安全工程专业(2012年根据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将原雷电科学与技术专业调整为安全工程专业,以雷电安全与电气安全为专业特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方面,担任了多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
《电涌保护器原理及应用》教学经验总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把“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电涌保护器的原理及应用》作为一门偏向实际应用的专业课程,更应该把这一办学目标落到实处。
电涌保护器的学习对电器安全、人员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课程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具体的雷电灾害让学生养成责任与担当的意识,让学生明白课程与生活的关系,必须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落地,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只是纯理论,因此必须通过实践课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对理论有更好的理解和更清晰的认识,因为现场的动手操作以及同学老师共同实验的环境场景会给学生留下全方位全身心的学习记忆。在实践课中通过客观、严谨、细致的科学观的训练,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创新开放式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等。从实验中引导学生为人处世,从团队合作中,建立学生的团队意识。没有完美的个人,但可以有完美的团队,在今天信息极度发展的高速时代,更加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
另外还需要让学生形成“被动-主动-范式”的自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将课程中大量易于理解的基本知识不再讲授,而是采用应用考核、精神激励等手段迫使学生“被动”自学,要求同学在自学过程中撰写自学笔记,感悟交流,老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逐步体验到自学的意义与乐趣,从而上升为“主动”自学,再经过不断的自学实践与持续改进,最终形成学生的学习“范式”,使得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通过自学和老师的相关讲授,对课程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是比较肤浅的,也是一种被动的授受知识,随着时间的发展将逐渐淡化与忘记。即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忘记了,但留下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综合能力就是“知识内化”的核心。为此,我们用“安全问题”为引导,采用分小组研讨的方式,要求同学用已学的知识来思考、分析、解决给出的“安全问题”,在小组研究时老师鼓励学生发挥“无中生有、不着边际、疑神疑鬼、异想天开”的创新思维,碰撞思维、启迪智慧,并进一步要求学生写出研讨报告,上台交流,最终留下不可忘怀的“知识内化”的烙印。
综合素养是由“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构成,是由本科四年的教育过程逐步形成的,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形成素养的一点,整个课程体系就形成了对人才素养的完整培养。因此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都要建立清晰的逻辑关系,从“知能合一”的角度开展教学及相应的综合训练,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某一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训练学生对待问题的某技能(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形成学生的智力(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