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师风采 > 教学名师 > 正文

2020年校青年教学名师—陶涛

时间: 2021年09月13日 15:20  作者:   点击:

个人简介:陶涛,男,1988年8月生,安徽马鞍山人,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学与材料学院副院长。2009-2014年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博连读,师从游效曾院士,2014年6月起,加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2018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2018年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计划。获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获批校级重点教改课题1项;作为主编/副主编编著省级重点教材3部;发表教研论文3篇;指导本科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2项;指导本科生获化工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江苏省特等奖等10余项;党员示范教学课活动被学习强国媒体报道;受邀在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报刊杂志上撰写时评,得到求是理论网转载;有关课程思政与工科建设的观点被光明日报和众多新媒体引用和转载。

教学是良心活,科研是用心活

不搞教学,不一定做不好科研;而不搞科研,也不一定做不好教学。的确,有些老师善于教学,且风格独特,整个课程内容有血有肉,非常吸引学生,但却没有几篇像模像样的论文。而有些老师科研出色,但就是不喜欢讲课,或因性格内向寡言,或觉内容简单枯燥。当然,也有老师科研与教学俱佳。

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就教师个人而言,教学却是良心活,科研则是用心活。教师不必强迫自己教学、科研都优秀,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教学是良心活,需要长期的磨合与训练。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就涉及到风格问题,有的老师讲课风格简略冷静,犹如“荷塘月色”;有的老师讲课风格活泼生动,犹如“骄阳似火”。我们无法用一个标准评判教师的教学风格,风格无优劣,但教学有底线,全凭良心。一位老师对上课内容不熟悉,照本宣科,只读课件,毫无互动,便可判为不及格。因此,搞好教学应该在师生长期磨合中不断训练,不断提高。

科研是用心活,需要大量的投入与激情。搞教学不难,搞好教学不易;同理,搞科研也不难,但是搞好科研很难。有时候,并不是打两竿就有枣,即使你投入巨大精力,也无功而返。因为科研存在风险,特别是实验学科。科研不用心,结果也许就会很扎心。

用科研思维倒逼教学改革创新。随着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教学形式不断涌现,教学改革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目前,大家的关注点多在教学方式革新上,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关注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内容怎么更新,怎么提高授课内容的前瞻性和趣味性,是照本宣科还是陈词滥调?显然都不行。一位老师科研很出色,很多学生都会去选他的课,因为他们想听一些差异化的内容。

用科研思维促进教学研究探索。针对学生上课玩手机、大学四年学习时间碎片化等问题,需要增强第一/第二课堂联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双创赛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

用教学耐心指导学生科研创新。现在高校的科研今非昔比,别说研究生发论文,本科生发论文都是家常便饭。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成果本是好事,但需谨防急功近利,突破教学规律的事情,必须保持教学耐心,兴趣驱动,逐步引导学生扎实科研基本功,不要竭泽而渔。

教学是一个面的归纳总结,科研是一个点的自我突破。如果本科生的学习只是窄到了一个点,如何实现宽口径就业呢?指导本科生科研创新,还需定期科普一下科学研究的背景以及科学问题的来龙去脉。

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既可以很紧密,又可以很松散,相辅相成的背后到底是相得益彰还是相爱相杀?或许只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