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师风采 > 教学名师 > 正文

2020年校青年教学名师—李琰

时间: 2021年09月13日 15:11  作者:   点击:

个人简介:李琰,女,管理工程学院物流管理系副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度青年教学名师,江苏省微课竞赛一等奖。主授课程:《统计学》、《中级经济数学》、《供应链管理》,擅长全英文(双语)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教学目标下的共情式授课经验分享

非常感谢能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我的授课经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三尺讲台不但带给了我成长的动力,还让我收获了无数的爱与感动,我衷心地热爱这一岗位,并将持续坚守下去。

体验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当代大学生从个人到群体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综合体的状态,他们时而奋发时而迷惘,时而热情时而懒散,可以成熟睿智也可以随性偏执,想用一个词去概括他们总觉得不太准确,因此围绕这些小矛盾体集合展开的课堂大家总觉得难以驾驭,那怎么办呢?我的经验就是“共情”,从“共情”入手把矛盾体们调到积极模式,然后在良性教学氛围下达到教学目标。

所谓“共情”,就是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学生学习一门课,除了毕业、成绩期许以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学有所用。而这个“功用”很多学生初学时很难有清晰地认识,那么授课教师必须以接地气的方式直观阐明,它可以是有利于未来就业、创新创业活动,也可以是有利于生活交友、提升综合素养,或者仅仅是帮他们答疑解惑。一般来说,越直观的功用带给大家的短期学习动力越足,那也就是说,要找到他们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疑”与“惑”,或能力提升期许,“共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思考过程,这也契合了“学为中心”、“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以我的主授课程《统计学》为例,作为一门概率理论打底的应用类课程,同学们的初印象就是“公式、数据、无聊、考试难……”,而打破大家初印象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通过共情找到他们的点,让学生成为课程内容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者。比如调查本班同学特点偏好后分析数据讲解统计误差的构成和应对办法,是让他们自己成为研究对象,提升对统计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关心程度;鼓励大家搜集疫情控制数据对比展示,是让他们成为研究者,客观理性展示我国疫情控制效果,从而发自内心愿意打破国外的偏见认知。而教育、婚恋、健康、产业变革……这些无一不牵动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脱离了这些背景的统计学教学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了,精选的案例有多大程度牵动大家的心,以及如何编排教案、设计课堂活动就要靠教师们进一步共情台下同学们一步步的感受了。

总而言之,认真对待同学们,就是认真对待我们自己,教学相长绝对不只是说说而已,希望大家都从从教学实践中收获满满!